快看!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医共体这么建

日期:2019-05-31

法人资格不要变!国家卫生健康委给医共体开“处方”。

近两年时间,全国已组建3000余个县域医疗共同体。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为众多医共体建设开“处方”。

5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开《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方案》(下称《方案》),明确医共体内成员单位法人资格保持不变。

医共体内如何分工?

推进“医防融合”是推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手段,治疗和预防一个都不能少。在此基础上,县级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分工,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方案》指出,医共体牵头机构原则上为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达到二级医院水平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牵头组建医共体。

其中,医共体牵头医疗机构重点承担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统筹管理医共体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重点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提供接续性医疗卫生服务,并按要求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方案》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办医疗机构和康复院、护理院加入医共体。

医共体迎来新部门

体系构建的变化,首先带来的是管理体制改革。

《方案》提出,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建立由县级党委、政府牵头,机构编制、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及医共体成员单位等利益相关方代表参与的管理委员会,统筹医共体的规划建设、投入保障、人事安排和考核监管等重大事项,如制订医共体领导班子成员选拔、任免原则和程序,明确医共体内统筹使用资产的核算、调配、使用规则等。

医共体领导班子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管理,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

医保如何给钱?

如何保证县医院愿意把优质资源下沉?医保杠杆是关键,而由过去按项目付费模式转变为医共体人头总额预算管理,更有利于激发医共体内在利益一致性。

《方案》提出,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三医”联动,完善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探索实行医保按人头总额预算管理,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引导医共体主动做好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绩效。

医共体这样“共”

纵观文件全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希望在一个县域中,把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人财物打通,变成“一家人”,使各种医疗卫生资源在医共体内通常流通。

《方案》鼓励实行医共体内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后勤服务、信息系统等统一运作,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方案》同时要求,医共体内成员单位法人资格保持不变。

整体来看,在岗位设置、人员调配、编制使用、绩效考核、业务质量等方面,医共体内保持一致。

资源使用“一张网”

《方案》要求,医共体实行药品耗材统一管理,统一用药目录、统一采购配送、统一支付货款;加强医共体内部和医共体之间床位、号源、设备的统筹使用;推进医共体内县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融合。

人员使用“一盘棋”

医共体内县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分别核定,探索由医共体统筹使用。

医共体内人员实行岗位管理,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的原则,统一岗位设置,加强聘用管理;稳步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探索实施乡村医生“县招、乡管、村用”。

财务管理“一本账”

医共体内财务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各成员单位财务单独设账。

医务人员收入由医共体自主分配,以岗位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打破单位、层级和身份区别,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内部分配机制,并与药品、耗材和检查检验收入脱钩。鼓励对医共体负责人和成员单位负责人实施年薪制。

医疗质量同质化

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在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绩效考核等方面执行统一标准。

《方案》明确,将传统的对单一医疗机构的监管转变为对医共体的监管,牵头医疗机构承担医共体内成员单位的医疗质量监管,逐步实现医共体内医疗质量的同质化。

附: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

上一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     下一条:国家医保局:单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人次首次过万